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一、专业简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专业、学校优先建设专业。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30名,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高级实验师及高级工程师8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1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专业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国家一流课程、自治区教学成果奖、自治区教学竞赛奖等众多成果支撑学生高质量培养。专业前身为1954年9月设立的铸工、锻冲专业;1958年由清华大学援建设立铸造、锻压本科专业;1991年增设焊接工艺及设备本科专业;1998年更名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目前年招生规模保持160人左右,就业率90%以上。多年来一直秉承以“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特色,为区内外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培养大量应用研究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
本专业立足内蒙古自治区,面向全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使命,聚焦智能制造国家战略需求,服务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轨道交通、汽车工业、电力能源、石油化工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素质过硬、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研究型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金属的液态成形、塑性成形和焊接成形的工艺创新设计,新技术开发、产品质量管理,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组织与管理,应用研究等方面工作,成为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支撑区域产业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主要课程
主要学习专业课程包括:热流体基础与冶金传输、金属学与热处理、焊接冶金与材料焊接性、焊接结构学、铸件形成理论基础、铸造工艺学、特种铸造、造型材料、铸造合金及熔炼、高性能有色合金及其制备技术、金属塑性成形原理、先进钣金与体积成形技术、塑性成形先进技术、模具制造工艺、增材制造技术、智能材料成型技术、复合材料设计与成型、工程应用软件、无损检测、制造技术(双语)、机器人基础原理、能源材料、稀土材料、现代智能制造技术、工业物联网、智能制造装备等。
四、就业前景
就业前景方面,毕业生适合于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轨道交通、汽车工业、电力能源、石油化工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相关行业、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产品设计与开发、生产组织和管理、产品销售、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亦可继续考研深造。
|  | 
教育教学成果
|  | 
学生获奖证书(部分)
|  |  | 
|  | 
高水平教材
|  | |
|  | |
实验室及部分大型仪器设备
|  | 
知名校友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一、专业简介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源于1960年建立的金属学及热处理车间设备专业,1978年更名为金相与热处理专业,并开始招收4年制本科生,1998年调整为金属材料工程。本专业是蓝狮在线重点建设专业之一,2005年获批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自治区首批“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以及内蒙古自治区轻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多功能铜材料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有色金属材料及加工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立足于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发展需求和资源优势,形成了以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钢铁材料及稀土改性金属材料为特色的工科专业。

专业发展历程
二、人才培养
本专业立足内蒙古自治区、面向全国,服务于有色金属、钢铁、稀土等金属材料设计与零件及装备制造、强化等相关行业,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素质过硬、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金属材料设计、加工、制造中工艺设计、技术开发、质量控制、生产运营与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前年招生规模保持70人左右,就业率90%以上,并保持7%左右的升学率。多年来一直秉承以“能够快速适应技术革新,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强化专业能力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特色,为区内外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培养大量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就业去向涵盖有色、黑色金属材料、机械制造、冶金、能源、汽车、航天航空等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

本科生就业单位情况
三、专业建设
以 “新工科”理念为引导,对接自治区一流专业和卓越2.0建设,本专业主动适应新材料产业需求,丰富专业内涵与特色,加强专业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成效显著。
一流教学科研平台:本专业依托内蒙古自治区新材料与表面工程重点实验室、先进轻金属材料开发与加工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有色金属材料及加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内蒙古自治区轻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部级科教平台,已建成安全、系统、全面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创新”实验室、“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基础实验室”,并建成可视化、实时互动的“金相组织观察教学实验平台”。
 
 
金相教学实验室 金相制样实验室
 
 
物理性能检测室 金相预处理实验室
一流高水平课程:拥有自治区级一流课程1门,校级示范课程4门,校级线上线下混合课程2门,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

高水平教材
一流师资和教学团队:拥有校级教学团队3个,全国、自治区及校级各类教学创新大赛获奖者多名,并聘请多名本领域行业企业专家为兼职教师。

高水平团队
一流创新人才培养:本专业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比例为100%,近三年在各类专业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40余项。

学生获奖证书(部分)
一流教育教学成果:本专业办学成绩显著,获得自治区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

教育教学成果
四、师资力量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19名,教授5人,副教授10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8.9%,形成以高职称教师为核心、兼具学术引领与产业实践能力的多元化师资队伍,学缘结构合理。专业拥有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奖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2人,内蒙古自治区“深入生产一线中青年专家”1人,内蒙古自治区“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2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1人、蓝狮在线“优秀教师”1人,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8人次。本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经过多年的积淀和凝练,已建成一流的平台和师资,为本专业一流本科生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五、科研成果
依托本专业建设的科研基地有内蒙古自治区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轻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有色金属材料及加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先进轻金属材料开发与加工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先后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科技创新专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60余项,为产学研结合提供了便利条件。
材料物理专业
材料物理专业是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4名,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高级实验师及高级工程师2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0人。拥有自治区级一流课程、自治区教学成果奖等众多成果支撑学生高质量培养。专业于 2000年获批,2001年开始招生,2005年第一届学生毕业。目前年招生规模保持60人左右,就业率80%以上。多年来一直秉承以“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特色,为区内外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培养大量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立足内蒙古自治区,面向全国,服务于材料、能源、信息、机械制造等相关行业,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素质过硬、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功能材料开发、加工、制造中结构和性能预测、技术开发、质量控制、生产运营与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主要学习专业课程包括:
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固体物理、材料分析方法、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制备技术、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纳米材料、耐火材料、热处理原理与工艺、无机材料导论、有色金属冶金概论、材料表面工程、新型涂层制备技术、材料力学性能、传热学基础、材料物理专业英语、科技论文翻译、外文文献检索、电化学储能材料、氢能与氢能应用、铁酸铋薄膜的光电效应、先进储能技术与关键材料、半导体物理、计算材料学、稀土材料及其应用、新型碳材料、材料加工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等。
就业前景方面,毕业生适合于在半导体、磁性材料、功能材料、新能源、冶金、电力、矿业、汽车、航空航天等重大装备制造企业等相关行业、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产品设计与开发、生产组织和管理、产品销售、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亦可继续考研深造。

 
 
材料物理专业本科实验室及部分大型仪器设备
 
 
高水平教材
|  | |||
|  | |||
|  |  | ||
本科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获奖情况
|  |  | 
本科实验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
冶金工程专业
一、专业简介
本专业立足内蒙古自治区,服务于钢铁冶金、材料加工及机械制造等相关行业的需求,培养基础理论扎实、行业技能娴熟、实践能力突出,具有创新思维精神、团队合作精神、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职业道德和文化修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能够在冶金、材料、机械、能源与环境等相关领域从事产品应用研发、工程工艺设计、生产组织管理、科学技术研究等方面工作,成为杰出的行业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招生就业
本专业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自治区首批重点建设学科设立于2003年,2004年正式开始招生。2019年,被学校列为培育建设类重点专业,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融合特点,在冶金工程与材料科学的交汇点上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专业发展势头良好,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0%以上,其中进入国有企业的比例已突破40%,显示出良好的社会认可度和行业适配度。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涵盖国内知名大型企业,如: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包头铝业有限公司、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投集团内蒙古白音华煤电有限公司铝电分公司、内蒙古大唐国际呼和浩特铝电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钢铁集团永锋临港有限公司、天津钢管制造有限公司、唐山瑞丰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宁夏建龙特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同时,每年约有9%的应届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研究生,深造院校涵盖多个“双一流”重点高校,包括:西北工业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内蒙古大学、华北理工大学、蓝狮在线、内蒙古科技大学等。在深造与就业领域均展现出优异的专业基础与发展潜力,涌现出一批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优秀毕业生。
| 
 | 
 | 
 | 
| 就业率:91.4% | 就业率:93.8% | 就业率:92.7% |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三、专业建设
教学科研平台:内蒙古自治区轻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有色金属材料及加工协同创新中心、多功能铜材料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和蓝狮在线冶金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专业拥有50多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设备总值达到5153581元,能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和支持,有助于学生的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

本科实验教学中心
| 
 | 
 | 
| 科研教学实验室 | |
四、教育教学成果
本专业办学成绩显著,获得我校组织的课程思政大赛上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青年教师技艺大赛

教学教研活动

教育教学成果
人才培养:在各类专业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40余项。
| 
 | 
 | 
| 全国模拟炼钢-轧钢大赛 | 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 | 
|  | 
高水平教材

教学竞赛成果
五、师资力量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高级实验师及高级工程师6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8人,占教师总数的73%。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8人,并长期聘请多位来自行业一线的企业专家担任教学指导与实践导师,进一步增强了教学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教师团队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持续强化学生的工程素养、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多年来,专业为自治区内外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输送了大量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赢得了良好社会声誉。在人才培养方面,本专业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与行业发展趋势,经过长期建设与实践积累,已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高水平教学平台,为打造一流本科专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一、专业简介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是基于我国现阶段逐步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方向发展而于2024年设立的新兴本科专业,是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作为学科基础,以内蒙古自治区独有的风能、光伏、稀土、石墨等资源优势为载体,为适应国家及地区的新能源和有色金属等重点领域和行业的发展需求,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自治区“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先进轻金属材料开发与加工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有色金属材料及加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形成了以新能源材料,稀土、石墨等新材料为人才培养特色的应用研究型专业。
二、人才培养
本专业立足内蒙古自治区、面向全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使命,聚焦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相关器件战略需求,服务于能源、材料、信息和高端机械制造等相关行业,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素质过硬、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研究型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风能、光伏、氢能、储能领域的新材料设计、器件开发、质量控制、生产运营与管理、应用研究等方面工作,成为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支撑区域产业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前年招生规模保持每年80人左右,招生范围面向全国,以内蒙自治区为主,辐射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为国家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等培养及输送大量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及社会责任感,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具有从事新能源材料设计与制备,新能源器件开发及相关工程等专业能力的应用研究型人才。
主要学习专业课程包括:
材料科学基础、电化学基础与应用、新能源材料基础与应用、能源转化存储材料与器件设计、材料分析方法、功能材料、材料合成与制备、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英语、科技论文翻译、外文文献检索、氢能与氢能应用、计算材料学、稀土材料及其应用以及新型碳材料等。
三、专业建设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由本硕博均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阿如罕教授领衔,同时聚集了有来自天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等9人的教师团队,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博士化率100%。本专业以“新工科”理念为引导,对标自治区一流专业和卓越2.0建设,主动适应新能源、新材料及相关器件产业需求,丰富专业内涵与特色,加强专业建设。秉承以“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和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为特色,为区内外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培养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适合于在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光伏、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以及电力、航天航空、信息、交通等自治区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相关行业、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产品设计与开发、生产组织和管理、产品销售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亦可继续考研深造。


四、科研成果
依托本专业建设的先进储能技术与关键材料教师团队。近3年先后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揭榜挂帅项目、中央引导地方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招聘指南
招聘指南                 学院介绍
学院介绍